Hyunda i30cw vs. Nissan Tiida 欧风掀背之争
2020-06-07 点赞403
当具备宽敞车室的Tiida碰上标榜休旅的i30cw,两车因为价格带接近加上同样具备欧系底盘,短兵相接在所难免,单就第一印象来看,i30cw较佔了上风。
文/编辑部+图/王泽玮
Hyundai i30cw
基本资料→试驾型号:旗舰版建议售价:68.9万元排气量:1.6升最大马力:122匹变速系统:4速自排上市时间:2007/07
Nissan Tiida
基本资料→试驾型号:Tiida 5D S规建议售价:67.5万元排气量:1.8升最大马力:126匹变速系统:4速自排上市时间:2006/05

外在的喜好每个人都不一样,这见仁见智的主观评分项目自然不会是编辑部的评比重点,既然两车都诉求日常行车的实用性,我们就先从车舱设计来分高下。
Tiida上市之初就标榜「机械空间极小化、车室空间极大化」,因此在车内乘坐空间的表现上确是其强项。反观i30cw,在轴距已达中型房车水準的2700mm优势下,乘座纵深相对被放大,再加上wagon设定还具备更多的置物空间,初步来看i30cw在载物的肚量上更胜Tiida一筹。

Tiida的车内空间相当宽敞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头部空间较为侷促,略为厚实的前座椅背造成空间不大的假像,但这并不是太大问题,因为Tiida的后座能够前后滑移外,椅背角度更可调整,搭配人体功学设计的座椅泡绵,想要像坐在自家沙发上一点也不困难。而在前座部分,Tiida的视野宽广,粗大A柱虽阻档左右视角,在小角窗的弥补下尽量降低死角风险,中控设计偏向简约僕实的日系风格,整体质感在塑胶件较多的情况下略显弱势。
在空间机能运用上,Tiida拜后座弹性调整之赐,使得行李厢的纵深能拉大210mm,后座倾倒后也能将空间延伸至车室内。不过在小物的置放上并不人性,后车门上的置物隔间太小,对后座乘员的饮料置放是一大考验。再者,Tiida的座椅倾倒时椅垫并未上翻或是下潜,导致平整度不佳,降低了大型物件的置放能力。

坐进i30cw的后座,马上会被大面积后窗带来极佳的採光留下好印象,长轴距设定果然留下充足的膝部空间,虽比不上Tiida机动性高的可调整后座,但要坐入三名乘人也是绰绰有余,头部空间亦相当宽敞,在后座乘座的舒适性上虽比不上Tiida大爷般的享受,却有着自在的休憩氛围。
而在空间运用的弹性上,i30cw旅行车设定优势就显露出来,One Click后座省力折叠控键便于操作,同时座椅前倒后平整度一流,除能放置大型物品外,也能作为车床休息赏景之用。另外,在前座随处可见置物空间相当贴心,手套箱内亦设有保冷出风口设定,作为冷藏饮料之用,在实用的机能上面却是Tiida远远不及。
半斤八两各擅胜场Tiida将乘客照顾的无微不至,i30cw则提供多元的空间弹性,举个贴切的例子,如果一堆亲朋好友要分乘i30cw与Tiida一齐外出聚会,大多数人会爱上Tiida的舒适的乘座感受,但要是长途旅行,那幺i30cw的空间使用会更适合,两部车各有其强项,就空间机能的表现来看i30cw要比Tiida好上那幺一点。

试驾评分
Tiida i30cw
乘坐空间 ★★★★★ ★★★★☆(4.5)
配备造工 ★★★☆☆(3.5)★★★★☆(4.5)
这两款车在推出之际都强调自身浓郁的欧系血统,Tiida採用的是法国Renault与Nissan共同开发的底盘,而 i30 cw则是由德国研发中心所设计的车款,两款车的运动能力均获得高度评价,可惜最后的赢家只有一个。

4匹马力的落差
就引擎的功率输出来看,i30cw的引擎排气量虽然小了200c.c.,但马力输出却只比Tiida 1.8少4匹,此数据虽显示i30cw这具1.6升引擎的工作效率比Tiida的1.8要高一些,但影响动力输出的因素并不只有功率输出,扭力值及重量负荷也是一大关键。
多了200c.c.排气量造成出Tiida 1.8较饱满的17.7kgm峰值扭力,且重量更比i30cw要少了近一百公斤的负荷,光从数字的比较就已经看出两者的差别,这一点也直接反映在实际的速度表现上,Tiida 1.8的起步与加速反应较敏捷且能量涌现更直接,跟i30cw要等待引擎转速爬过4000rpm之后才有较显着的能量输出有着天壤之别,200c.c.的排气量让Tiida 1.8佔尽优势。

不过i30cw也并非完全处于挨打局面,Tiida 1.8虽然有较快的加速能量,但转速愈高也愈加突显引擎运转品质的弱点,噪音与震动感在转速过了3500rpm之后开始加重,即便这个转速域并非驾驶者会经常用到的範围,但相较于i30cw的细腻与顺畅度,Tiida 1.8在这方面并没有讨到便宜。
均衡性是必备要件五门Tiida是Nissan国产车系中最具运动性的一款车型,底盘採用与欧系掀背钢砲相同的前麦花臣、后拖曳臂设定,而2600mm的轴距在保有灵活性之外也兼具了车舱空间的容积表现,是一款符合年轻消费者与小家庭需求的优质作品。

较短的轴距虽不利于车内乘坐空间的表现,但却有利于操控的灵活度,Tiida便凭藉着这项特点,在试驾过程中展现更均衡的操控性。Tiida的车身刚性与避震器强度虽不像i30cw那般强硬,但方向盘一转车尾立即跟进,车辆的所有举动全都清晰的传给驾驶者,轮胎抓地力也非常称职,是一款无须花费太多心思便能放情享受开车乐趣的好作品。
相较于Tiida的均衡,i30cw同样拥有极佳的机械本质,高刚性车身与运动化的悬吊设定具备极高的性能潜力,但就如同前面所提及,轮胎成为i30 cw的最大罩门,即便 195/65/15的配胎比起Tiida的185/65/15还要大上一号,但过弯却容易出现幅度较大的滑动现象,使得过弯动作无法一气喝成,非常可惜。

综合上述两款车型在动力与操控的实际表现来看, i30 cw拥有极佳的先天体质与潜力,动力与操控都展现了高度的工作品质,但也因为忽略了一些小地方的细节,在整体均衡性方面损失了一些分数,让Tiida以些微差距而取得领先,若Hyundai能解决这些小问题,它极有可能成为国产车市场最亮眼的一匹黑马。

主被动防护拼高下
由现代汽车欧洲设计中心主导设计的i30其车身刚性几乎与欧洲房车无异,而援用雷诺Clio底盘的Tiida则採中庸之道,柔软舒适的座椅配上出色操控、定位独树一格。
i30cw ABS应该是标配i30cw仅有两种级距,「经典型」与「旗舰型」,令人费解的是总代理并未将最基本的ABS+EBD列为全车系标配,而「双前座气囊」与「前座预缩式安全带」甚至是「四轮碟煞」都是标配!理论上「主动安全配备」的优先值应高于「被动安全配备」,但这已不是先例,Toyota Yaris E版车型也採用相同理念,有气囊却没有ABS。或许是统计数据显示,即便有防锁死煞车系统,但驾驶人在紧急状况时却不懂得转动方向盘、迴避危险,因此乾脆将气囊列为标配,最起码还有最后一道防线。
一项安全装置算一分,「i30旗舰型」的得分高达14分、远高过入门的「经典型」车款。如果能将「电动窗单触升降」列为标配而非只有「Auto down」功能,那幺i30的安全配备水準将可获得「压倒性」的胜利。但我们真的以为,若能将ABS列为全车系标配,i30将会更具有说服力。
Tiida以动力换配备由于Nissan旗下产品多与法国雷诺共用底盘,因此Tiida也具备了欧洲小车的灵活操控,再加上与Teana相同尺寸的舒适座椅,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操控感受,可高速过弯但却不必忍受颠簸,无怪乎其每月都是销售「TOP 10」的常客。此次参与评比是售价67.5万元的「Tiida 1.8S」,它的售价甚至比「i30旗舰版」还要便宜万余元,但排气量却是1.8升!两部亚洲小车比C/P值、比操控、甚至比谁的欧洲血统较纯正?成了一场有趣的战争。以现今国产车安全等级而言,i30cw应该将ABS列为全车系标配。
Tiida 1.8车身较小但动力却较大,开起来游刃有余、乐趣十足。1.6升的i30就仅有动力不足一项缺点,其余的安全配备却相当丰富,例如「头灯高低可调」、「光感应头灯」、「旅程电脑」等均是相当实用的配备。
Tiida底盘循迹性绝佳再加上充沛的动力,但煞车却採用「前碟后鼓」的保守设计,再加上将「电动窗单触升降」、「20km/h速控上锁」等舒适配备列为标配,摆明了就是舒适取向,与i30全然硬派的欧洲设计截然不同。

试驾评分
Tiida i30cw
主/被动安全 ★★★☆☆ ★★★☆☆(3.5)

其实两车的表现在伯仲之间,Tiida会出线还是在于其提供极佳的乘座品质,毕竟以绝大多数人的用车面向而言,载人的时间仍占大多数,当然若是有载物需求的话,i30cw肯定会更适合。另外,Tiida的1.8升动力也占了不少便宜,较饱足的低速扭力适合都会区路况,还保有低税金的优势,赢家只能有一个,i30cw表现已然超水準,只能说是遗珠之憾。
热门文章
精彩文章
-
威猛FSport套件上身,LEXUSCT200h更添性能味
-
- 在2010年日内瓦车展进行首演的LEXUS CT200h,以 详细>>
-
-
威猛新霸气 Infiniti Q50 Hybrid
-
- 取消「G」命名,改名为「Q50」登场双触控萤幕Infinit 详细>>
-
-
威瑞森迎娶雅虎 即将敲定
-
- 彭博资讯报导,威瑞森通讯即将敲定收购雅虎的协议,击败众多出价 详细>>
-
-
威盛8月营收4.73 亿元
-
- 威盛(2388)今(10)日公布 8 月营收,达 4.73 详细>>
-
-
威盛9月营收4.96 亿元
-
- 威盛(2388)今(9)日公布 9 月营收,达 4.96 亿 详细>>
-
-
威盛加入Firefox OS 平板 Contribution Program
-
- 美商谋智 (Mozilla) 发表新款参考平台硬体与工具,除 详细>>
-